一.查詢OS版本資訊
cat /etc/*-release
二.查詢位元數
getconf LONG_BIT
三.複製資料夾test到資料夾xxx中
cp -r /home/test/ /home/xxx/
四.無詢問直接刪除資料夾
rm -rf xxx/
五.解壓並安裝
tar -xzf rsync-3.0.9.tar.gz
=>產生rsync-3.0.9資料夾
./configure --prefix=/usr/local/rsync
make && make install
六.反查DNS
nsloopup xxx.xxx.xxx.xxx
七.查詢java執行狀態
ps -aux | grep java
八.刪除執行緒
kill -9 xxxx
九.新增使用者與資料夾
useradd admin -g root -d /home/admin
passwd admin
十.設定使用者提升root權限
方法1:
vi /etc/sudoers
找到
## Allows people in group wheel to run all commands
%wheel ALL= (ALL) ALL <-- 將%去掉
使用:wq!儲存文件
方法2:
指令:visudo
增加:
## Allow root to run any commands anywhere
root ALL=(ALL) ALL
willlu ALL=(ALL) ALL
十一.文件相關
vi xxx //開啟文件
/(欲搜尋字串) //搜尋文件中字串,需在文件指令行使用
/(欲搜尋字串)enter後再按n //搜尋下一個文件中字串,需在文件指令行使用
:$ //跳到文件最下行
十二.改變檔案擁有者及群組
chown root:root
十三.查看硬碟空間
df [-ahikHTm] [目錄或檔名]
參數:
-a :列出所有的檔案系統,包括系統特有的 /proc 等檔案系統;
-k :以 K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檔案系統;
-m :以 M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檔案系統;
-h :以人們較易閱讀的 GBytes, MBytes, KBytes 等格式自行顯示;
-H :以 M=1000K 取代 M=1024K 的進位方式;
-T :連同該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稱 (例如 ext3) 也列出;
-i :不用硬碟容量,而以 inode 的數量來顯示